欢迎访问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!

郗文倩:由“语”到“谚”——一种公共话语资源的生成及雅俗转变

来源 : 人文学院     作者 : 文艺批评研究院     时间 : 2024-04-24

【摘要】谚语言辞精,语态活泼,浓缩了前人的经验和智慧,体现出社会群体的共识和,遂成为一般知识和公共思想话语资源谚语源自先秦“语”文休,周代重视历史经验,“古语有之是确认意义的一种标志和依据,借此言说理能迅速言明主旨,也有不容置疑的言说力度。同时,引““语”是借他人说理,“辞达” 但表委婉,符合周代知识阶层对言语修辞的审美需求,因此,谚语在先时期即发展成熟,为“雅”要特征,共内容也多关乎治国理政和道德修养。战国以后文化下移,更多民谚语得以记载并流传,所反映的想文化领也在扩大,民性大大增强,谚语遂被认为是“俗之语”“所传传至今。引““语”,代表了一种“古典”式的言说方式。

【关键词】语谚语;语类文体;谣谚

【来源】中国语言文学研究》2022年(总第32卷)

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 邮编:311121 电话:0571-28861069 邮箱:wyppyjy@hznu.edu.cn
版权所有 © 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 公安备案号:33011002011919  浙ICP备11056902号-1 技术支持: 亿校云
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塘路2318号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
邮编:311121
电话:0571-28865012 邮箱:wyppyjy@hznu.edu.cn
Copyright @ 2021 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
公安备案号:33011002011919  浙ICP备11056902号-1
  技术支持:亿校云